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是新常態的第一個特征,與此相對應的是高校畢業生數居高不下(2015年預計達到749萬人),“就業難”的局面日益顯現。在此背景下,我們需要更新教育及就業觀念,調整專業結構,探究適宜“新常態”的教育教學管理方法,鼓勵拓展就業空間,推動和疏導大學生進入更為廣闊的職業技術領域、“三農”領域、個體經營領域、社會服務領域等。
專業結構調整需要適應新常態。高校專業結構調整與社會需求長期存在“時間差”和一定程度的不匹配現象,當前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需要實現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等由資源導向型向需求導向型轉變,按照市場的需求對人才進行“全過程”開發,進一步優化培養模式、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進一步開發學校、用人單位、學生三方受益的實習實踐項目,等等,協同互進,致力于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大學生創業需要適應新常態。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比例尚不足3%,其成功率不到1%。在新常態下,高校一方面要整合內部教育教學資源,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納入人才培養主渠道、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另一方面,要協同政府、風投機構、行業協會及其他第三方機構,為大學生創業提供針對性指導和專業化扶持,加緊建設創業訓練與實踐平臺,共促大學生創業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