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在江蘇大學的科技支撐下,句容成功入選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72個先行縣共建名錄。一年多來,句容和江蘇大學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積極構建黨、政、產、學、研、社六位一體的“共建共同體”,推進農業與科技融合,促進句容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和生態振興。
堅持黨政齊抓,鍛造共建工作主心骨
共建工作啟動前,句容市委、市政府和江蘇大學嚴格把“充分發揮先行縣黨委政府主導作用”這一共建首要原則落實落細,將校地雙方的黨建引領和地方政府的主導協調作用統籌推進,通過黨政齊抓鍛造共建主心骨、擰成共建一股繩。
黨建引領,凝聚共建工作精氣神。作為共建核心單位,句容市和江蘇大學分別成立領導小組,句容市共建領導小組成立由市委副書記掛帥、市委辦公室主任負責的臨時黨支部,江蘇大學參與共建的現有7個專家服務團隊也都成立臨時或流動黨支部,力求共建工作在哪里,黨支部就流動在哪里,黨旗就飄揚在哪里。目前,相關學校師生不定期開展“科技下鄉”“科技支教”,已在句容后白、郭莊、天王、茅山等鎮開展多次技術咨詢、指導、農機維修等服務活動,為農民贈送包括御寒和防暑軟科技、技術使用和維修手冊等在內的“科技包”“慰問包”。
政府主導,全面組織協調各方。句容市政府辦公室以及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財政局、科技局等近30個下屬單位和下轄11個鄉鎮、街道、管委會主要負責人組成共建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全市共建組織系統和各類活動,并配有工作專班。為落實共建工作,開展校地間常態化對接,句容市政府分管共建工作的副市長、市政府辦公室主任等專門帶隊經常性前往江蘇大學等科研機構,召開對接會議,在加快丘陵地帶農業產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業科技轉化示范區、科技團隊服務項目等方面加強對接工作。
強化學研支撐,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和集成轉化模式
江蘇大學聯合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等組建多層次立體化的科技基地和平臺,創設項目化運作機制和“三來三去”工作方法,探索“基地示范”“數字互聯”的農業科技創新集成熟化和成果轉化道路,取得初步成效。
建設多層次立體化的科研平臺建設模式。江蘇大學組建包括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農業科技企業、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多家單位在內的三大科技攻關創新平臺,即丘陵地區(句容)農業機械化研究院、農業農村(句容)現代化研究院和江蘇大學田間管理裝備研究院,成為承擔科學研究以及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的“主力軍和先頭營”,堅持科研任務和技術創新“從生產中來、從企業中來、從農戶中來”,科研成果“到生產中去、到企業中去、到農戶中去”,以來自農業產業和消費市場的需求推動科技研發的集成式創新和科技成果的集成式轉化。
促進農業科技創新集成熟化和成果轉化。江蘇大學與句容共建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全面展開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技術培訓工作。這些基地每年引進示范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30個以上,很多已成為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遴選的田間超市、新型農民培訓課堂和農業科技致富的樣板,極大地促進句容農業科技創新的集成熟化,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增速提質的關鍵。
完善載體和服務方式,保障農民深度參與農業科技現代化
農民是農業科技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最后一站,農民也是農業科技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最基礎也是最有實踐活力的主體力量。因此,共建工作必須創造各種渠道、載體、組織形式和工作機制,保障廣大農民深度參與到農業科技現代化實踐中來,在參與中長知識、開眼界、提素質、增本領。
架設農民參與農業科技現代化的多元一體式載體系統。句容各鄉鎮龍頭企業和示范農場積極獲取江蘇大學等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聘請江蘇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趙亞夫等農業專家擔任顧問,建設白兔草莓、茅山茶博園、白馬農高區、后白等智慧農場,大力示范“生態循環技術”“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等新科技,推廣良種繁育、有機生產和產品、全程機械化和自動化等產業和技術標準與規范,使這些農場不僅成為農業科技示范的前沿陣地,也成為農戶和農民在農業科技現代化中大顯身手的地方。
發揮“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對農民的吸納作用。為解決農機改進難、維修難、維修貴、零件供應不足等維修能力差的難題,句容探索政府主導的農機零配件供應中心,組建農機維修服務專家團隊,開展“訂單式農機研發”“送檢修下鄉”等便民服務,提高新型農機、農機改進更新以及維修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例如,戴莊村發展再生稻過程中面臨傳統收割機碾壓率高的技術難題,江蘇大學亞夫智能農機創新服務團為其訂制低碾壓率再生稻聯合收割機,對稻田的碾壓率降低到了20%以下,提高再生稻產量25%左右。目前句容市的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年檢率都為86%以上,居鎮江市首位,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全市鄉村振興做出新貢獻。
文章來源:交匯點 2022年10月10日
文章鏈接: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60/0/gcjZk8kFUiXSON1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