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收割過一茬的再生稻

長勢喜人的再生稻
一次插秧,兩季收獲,割完一茬再長一茬。這不是韭菜,而是一種兩收的再生稻。8月以來,馬鞍山、宣城、蕪湖、句容等地的再生稻相繼開鐮。寬廣的稻田、整齊的壟道、飽滿的稻穗,看著已經收獲的第一茬水稻,種植戶們心里樂呵呵的,下面就是“坐等”第二茬豐收了。
一田雙收,再生稻迎來頭季收獲期
8月初,蕪湖市灣沚區的3萬多畝再生稻迎來了頭季收獲期。灣沚區六郎鎮周圩村種植戶戴二保,今年試種的“豐兩優香1號”再生稻第一茬品質不錯,他準備明年再擴大種植面積,“畝產預計可達1300斤左右,比傳統單季稻更加省工省時,省下來的成本就是看得見的錢?!?/p>
在蕪湖市繁昌區的平鋪鎮修雪家庭農場,200畝的早稻再生稻7月下旬就已收獲。這是該農場第二年種植再生稻,在農場的帶動下,周邊的幾十位農戶今年也自發種上了再生稻?!皽p輕了勞動強度,節約了資源和生產成本,糧食產量和效益卻雙雙增加了。”對于再生稻種植,農場負責人李修雪信心滿滿。
馬鞍山博望區丹陽鎮寶義村潤海家庭農場去年試種了40畝再生稻,頭季一畝地收了1500斤的水稻,兩個月后第二次收割,每畝又收了300斤?!叭ツ昝髦桑衲暧侄喾N了110畝再生稻,畝產2000斤沒問題。”農場負責人蔣尊娣說。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發展再生稻生產有助于提升糧食及整體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效合一”。再生稻是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進而抽穗成熟的水稻。因為種一季,收兩茬,中間省去了再次耕種的過程,并有效解決秸稈問題,近年來再生稻成為種植戶的新寵。
今年5月份,馬鞍山市農業農村局發布了《2022年全市促進再生稻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力求打造再生稻綠色高產高效全產業鏈。該方案指出,2022年馬鞍山市再生稻推廣面積將達4萬畝,同時針對當前生產上薄弱環節和技術難題,繼續開展試驗示范,不斷優化集成再生稻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育苗栽插,高效栽培有技術支撐
在宣城市郎溪縣的一處育苗基地,今年為4000多畝田地提供了再生稻秧苗。“3月10日播種,4月10日插秧,8月10日收割第一茬。”郎溪縣農友種苗農資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欽建對再生稻種植的各個重要時間節點了熟于胸。
再生稻每年一般在4月份插秧,8月上旬收割第一茬頭季稻,11月上旬再收獲第二茬?!吧谧詈貌灰^130天,否則會影響下一茬的產量。”陳欽建告訴記者,跟普通水稻秧苗不一樣的是,再生稻的秧苗必須在3月15日之前全部播種完畢。
因為播種時間早,容易遇到倒春寒,再生稻的秧苗就顯得特別“嬌嫩”,必須在大棚里育苗,還要時刻注意保暖,溫度太低的話還要備上取暖器?!氨仨殢牟シN開始就要小心伺候,否則容易發生秧苗凍死的情況。”陳欽建說。
近幾年,再生稻生產模式在郎溪縣逐步推廣,種植面積已達到2萬多畝?!霸圆?、第一茬收割,我們都有標準的。比如栽插,要控制好密度,控制在30*14cm是比較合理的?!标悮J建介紹說,再生稻的育苗、插秧,他們積累了幾年經驗,也會經常跟種植大戶交流,技術方面日漸成熟。
智能收割,高效低損設備進田間
日前,在句容戴莊村的稻田里,兩臺2米多寬的機械“大嘴”一路將成熟的稻穗“吃”進,身后只留下一列列整整齊齊、約七八厘米高的稻茬……這是江蘇大學的技術人員在對新研發的高效低損智能化再生稻聯合裝備開展田間性能測試。
對于農民來說,種植再生稻管理簡單,前期投入成本低,種植性價比高。但由于采取的是“利用收割后稻茬繼續發苗長穗”的種植模式,頭季水稻收割時需要保留一部分稻桿,割得不好容易影響第二茬水稻的產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機械收割逐漸取代了人工收割,但是機械收割會造成大量稻樁被碾壓,導致再生稻減產。
為降低再生稻收獲碾壓率,解決再生稻頭茬收獲留樁倒伏問題,鎮江市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聯合江蘇大學,依托江蘇省現代農機裝備與技術示范推廣項目,開展“再生稻高效低損智能化聯合收獲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在原有再生稻聯合收獲機的基礎上,研制出了這款高效、低損、智能化的再生稻聯合收獲機,把稻田的碾壓率降低至20%以下,可提高再生稻25%的產量。
文章來源:南京日報 2022年8月11日 A9版
文章鏈接:http://njrb.njdaily.cn/html/2022-08/11/content_59_5535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