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口水井保障了我們村的日常飲用、灌溉用水,我們再也不用靠天吃水了!”看到奔涌而出的井水,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黃家壩村支部書記趙正軍激動地說。
日前,由江蘇大學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山區和邊遠災區應急供水與凈水一體化裝備”,在黃家壩村開展應用示范。以前,該村飲水主要靠山上蓄水池收集的泉水和雨水,每年3—5月極度缺水,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時更無水可用。江蘇大學項目組通過智能勘測找水、智能鉆機打井,一次性成功打出兩口“幸福井”。
“高校肩負著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使命,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是我們辦好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的重要遵循。”江蘇大學黨委書記李洪波表示,學校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聚焦行業科技前沿,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加快技術攻關,匯聚人才力量,把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培養涉農人才,助力農業發展
“他為我國半個世紀產量最大、用途最廣、創匯最多的渦流室式柴油機的研發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減輕了千萬農民的勞動強度,為我國內燃機事業、‘三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10月13日,江蘇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退休教師李德桃教授獲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燃燒學分會“杰出貢獻獎”,組委會給予其高度評價。今年90歲的李德桃,一生致力于內燃機燃燒領域的科教工作,他的奮斗歷程是一代代江大人響應國家號召、助推社會發展的縮影。
作為國內最早系統開展農機教育的高校,江蘇大學堅持以服務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為使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不僅培養了我國第一批農機本科、碩士和第一位農機博士、博士后,更為國家輸送了近9萬名農機裝備人才和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機龍頭企業管理者,還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半喂入自動脫粒機等首臺(套)農機產品,成為農業裝備領域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數量最多的高校,為農業機械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9月16日,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科技成果鑒定現場,一條智能化育秧生產線忙碌地運作,送盤、鋪底土、播種、灑水、壓穴、疊盤……一會工夫,一個個蓋土厚薄一致、種子均勻鋪撒的育秧盤就完成了。據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院教授李耀明介紹,這套育秧播種流水線創新性采用橫向進盤、雙工位高效播種、多工位灑水等方式,可以實現整盤氣吸式精密播種,“每小時的播種效率達到2000盤,以一萬畝播種量計算,一季播種就能節省50萬元”。
據了解,由江蘇大學研發的再生稻收獲機、大馬力拖拉機、丘陵山區果蔬茶灌溉裝備等多項成果應用在我省農業生產一線,助力句容成為首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宜興成為“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在服務鄉村振興和推進江蘇在農業現代化走在前作出了江大貢獻。
此外,江蘇大學持續完善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和管理體系,工程學排名進入ESI全球前0.42‰,農業科學排名上升至0.56‰,涉農人才培養數量大幅增加,涉農行業就業和升學畢業生從2012年547名升至2023年2388名。
匯聚創新力量,激發科技活力
怎樣既減輕農民負擔,又實現增收?又到水稻豐收季,這個問題始終牽動著江蘇大學智能農機裝備理論與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徐立章的心。
徐立章2019年入選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他圍繞農作物的智能化管理和精準作業,開展智能化收獲機械關鍵技術攻關與集成、裝備試驗和示范,為相關農業基地和農民提供耕、種、管、收的全方位技術支持和指導。
什么是支持徐立章成為“為農科學家”最堅實的力量?據了解,近年來,江蘇大學優化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發現遴選機制,不斷提升人才在解決國家急需、攻克行業難題上的貢獻度。該校瞄準國家重大需求,組建學科交叉大團隊20余個,9人入選2022年度高被引科學家,新增50人次獲評國家級人才稱號,在農機、食品、汽車、材料等領域形成以國家高層次人才領銜的重要科技創新力量。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示范活動入圍名單,江蘇大學食品無損檢測與智能加工裝備團隊入選。這是一支國內最早開展食品、農產品品質無損檢測研究的團隊。面向食品裝備智能升級改造的國家重大需求,團隊研發的水果分級生產線、手持檢測儀、食醋信息化發酵工藝、智能中央廚房裝備等,在服務鄉村振興、抗擊疫情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培養的研究生先后有27人自主創業,利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從事食品、汽車、電子等行業。
“良好的人才延攬與培育機制,讓我們有了全面成長的沃土。”江蘇大學食品無損檢測與智能加工裝備團隊帶頭人鄒小波說,學校實施金山學者計劃和創新團隊引育工程,建立“學校—職能部門—學院—系部”四級保障體系和“專業—學科—平臺—團隊”一體化服務體系,激發了教師的科技創新活力。
推動成果轉化,實現科技自強
10月14日,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開幕式暨第二十四屆中國專利獎頒獎大會現場,江蘇大學以“一種用于多種葉片激光沖擊的變形抑制夾具”再獲中國專利金獎。多名院士和航空制造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給出鑒定意見:該發明專利攻克了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等關鍵件表面改性與保形控制難題,技術原創性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形性調控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優秀的成果離不開團隊的力量,而優秀的團隊離不開先進的理念和科學的管理。江蘇大學積極推進有組織科研,深化“精準培育、團隊作戰”,在智能農機、先進制造、新能源、材料化工、生物醫藥等領域,圍繞基礎前沿科學、關鍵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進行前瞻性布局和聯合攻關,推動人才團隊、平臺設備、創新能力一體化建設,構建以創新團隊為主體、創新項目為載體的有組織科研創新模式,并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全力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連日來,在新疆阿克蘇、庫爾勒大田里,農機往復、風塵四起,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大學教授陳學庚帶領團隊研發的殘膜回收機正大展拳腳。機器所到之處,一口氣解決了回收殘膜、秸稈粉碎還田、保持水土三大問題。這項殘膜回收技術以1000萬元轉讓給常州漢森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漢森殘膜回收機已在新疆5個市(州)及兵團推廣銷售,并示范推廣至玉米、花生、馬鈴薯等多種作物的覆膜回收,預計3年內銷量可達2000臺(套),銷售額凈增3億元。
江蘇大學作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基地”,大力開展高價值專利培育工作,實施重大科研項目的知識產權全過程管理,率先在高校中開展專利賦權改革、專利開放許可、專利分析等工作。近5年,該校獲中國專利獎15項,其中金獎3項、銀獎1項;專利轉化1570項,轉化金額近7000萬元,有力促進了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和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立足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的建設目標,我校將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圍繞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獎項、大成果開展有組織的科研,賦能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努力在服務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農業強國和‘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中彰顯江大擔當、江大作為。”江蘇大學校長邢衛紅表示。
文章來源:江蘇教育報 2023年11月3日 1版
文章鏈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791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