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考入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吉林工業大學前身)汽運系,成為全鎮的第一名大學生,畢業后順利留校工作。1962年2月,農業機械部下文決定在吉林工業大學成立排灌機械研究室,試辦排灌機械專業。根據我國排灌機械的創始人——戴桂蕊教授的意見,我調到排灌機械研究室擔任科研秘書,給戴桂蕊教授當科研助手。
從此,我正式開始了與這位傳奇人物共事的日子。當回憶襲來,我愈發覺得應該講一講我心中的戴桂蕊教授,講一講他的內燃水泵夢。
1963年,吉林工業大學歡送排灌機械專業師生南遷合影
第一排左起第七為戴桂蕊,第二排右起第十為金樹德
我與戴桂蕊教授一起共事的時候曾聽他講過兒時的故事。戴桂蕊這個名字是他父親根據自己的職業取的名。他的父親是鐵路職工,親自參加了京廣鐵路粵漢線的修建,鐵路修到株洲的時候,他被任命為昭陵站的站長。一位從農村奮斗出來的青年,破天荒地當了“官”。他父親懷著一分慶幸二分驕傲來到車站的時候,所有的興奮頃刻間化為烏有。這個“官”沒有一員部下,整個車站就只有他一個人。盡管如此,這個位置還有很多人在窺伺呢!于是這位站長把妻子接過來,工作之余開荒種菜,認認真真地過起小日子。第二年也就是1910年農歷3月12日,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取名為戴子驥,字桂蕊。顧名思義,這位讀了幾年私塾、研究過一些國學的青年站長,寄希望于他的兒子能夠馳騁世界,聞名遐邇,要像桂花心蕊一樣芳香。他在車站附近也種了許多桂花樹,一到秋天,火車過站,一陣濃郁的桂花香沁人肺腑。
有一年,天特別熱,好久都沒有下雨,水塘干涸了,水田干裂出一條條溝,就連知了的叫聲也是有氣無力的,很少有旅客的小站,時不時地就會有一些衣衫襤褸的“爬車者”光顧。父親卻總是當作沒看見,那些日子里父親的笑容變少了,他總是要母親多煮一些粥,把吃剩下的故意放在外面……有一天傍晚吃過飯,父親帶著他在站臺上乘涼,一邊撫摸著他的頭頂一邊指著前面鐵路邊的“爬車者”說:“孩子,水是農民的命根子呀,今年旱了100多天,許多土地都干裂了,插秧都插不進,哪里來的收成養活一家家的人呢?鄉下已經有好多人餓死了。”“他們為什么不車水呢?”小小的戴桂蕊好奇地問。“能車到的水早就車完了,深河里的水也沒有那么長的水車,車不上來的。”……童年的戴桂蕊心中就此埋下一樁心事——如果能讓農民種田都有水,該多好呀!
戴桂蕊快樂的童年很快過去,在該進學校讀書的時候,小家庭的煩惱也接踵而至。車站方圓幾十里連個街鎮都沒有,更不要說學校了。年幼的戴桂蕊是個“好苗子”,記性特別好,可以說是過目不忘。家里的唐詩宋詞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能默寫下來,一手毛筆字比父親寫得還要有風骨,家里所有帶著文字的東西,不知道被讀過多少遍了。可是父親又何嘗不知道這些呢?無奈家里的壓力實在太大。
長大些后,戴桂蕊每天干完活最享受的時光就是拿著一套屬于自己的工具,一件件檢修家里的家具。家里的家具都被他修理一新,時不時地還能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來。有一次他去親戚家里做客,看到他們用刀切辣椒做“剁辣椒”。過程又慢又累人。戴桂蕊突然想到,一把刀切辣椒很慢,倘若把好幾把刀疊放在一起,再用一個轉軸帶動它們轉動,是不是能切得更快?回家后他說做就做,一臺切辣椒機就這樣誕生了。父親把這臺自制的機器送到親戚家,親戚用了之后連連夸贊子驥是一個成材的料子。現在想來,當初做的那個機器或許可以叫作“料理機”,如今已走入千家萬戶。
14歲的時候,父親認為絕對不能再耽擱下去了,再這樣耽擱下去會毀了他的一生。終于,戴桂蕊帶著父親的囑托和全家人的希望踏上了求學之路——來到了長沙車站的葛伯伯家。那時候正好趕上放暑假,葛伯伯告訴他可以用暑假的一個月好好準備一下,也考慮看看到底讀幾年級。戴桂蕊去附近的書店買了小學一年級的國文和算術課本,僅用了兩天時間就把作業都做完了,鄰居教書先生看到作業本的時候都不禁向葛伯伯感嘆道,“這伢子神了,沒上過一天學,一年級的功課兩天就讀完了”。也是教書先生惜才,承諾給戴桂蕊找來小學六個年級的課本,讓他自學。這正合了他的意愿。夏天的長沙和火爐沒什么兩樣,可是他卻感覺不到熱,每日就守在那些課本前面寫寫畫畫。半個多月后,他拿著一沓子寫完的作業去找了教書先生。先生前前后后看了多次,這些作業竟然沒有錯一個題目,連連感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在沒有老師、沒有學校的環境下,他竟然自己讀完了小學六年的功課。神了,真是神了!”
如果說葛伯伯的鄰居教書先生是戴桂蕊的第一個伯樂,那么初中的校長就是他的第二個伯樂。冷校長承諾,如果戴桂蕊能在兩年半的時間里除了完成初中的功課之外,還能自學完成高中課程,畢業時就可以直接考大學。得知這個消息后,戴桂蕊激動地在冷校長面前撲通一聲跪了下來。只可惜冷校長在幫戴桂蕊報考完后連個招呼都沒有打,突然離開了學校。戴桂蕊多方打聽,得知冷校長去了英國,后來去英國留學時還特意尋找過冷校長,可終究沒有見到。
1931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國難當頭之際,年輕的戴桂蕊在湖南大學完成了3年半亦學亦教的生活,他不愿意留校,想去社會上找一份能夠報效國家的工作。他被任命為粵漢鐵路最年輕的工程師,也是去英國見習的候選技術人員之一。1933年,戴桂蕊登上了開往歐洲的輪船,他花了近三個月的時間才來到倫敦,并先后游歷了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羅馬、瑞士的日內瓦和法國的巴黎,這些地方的參觀讓戴桂蕊大開眼界,“我們的祖國真的太落后了,一定要向這些國家學習”。
在英國,戴桂蕊度過了兩年的公費考察時間。在這兩年內,他考察了英國最好的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英國皇家學院,最終看中了英國皇家學院。英國皇家學院的門檻特別高,就是劍橋、牛津的畢業生也不一定進得去,但是一旦進校,學習非常自由,只要完成作業與實驗,用一年半時間就可以拿到畢業證。最讓他滿意的是這里經常有學術講座,邀請的都是當時世界頂級的科學家。
下定了決心,戴桂蕊開始思考自己要報考的專業,最終選定了航空系兩個最好的專業——航空專業和航空發動機專業。他充分利用學校的自由空間和豐富的圖書館藏書,利用突出的自學優勢學習課本知識,再得心應手地做實驗,得學分,多聽講座。
1936年,戴桂蕊留學歸國,回到長沙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湖南大學拜會師長,這一年他才25歲,成為了湖南大學最年輕的教授。
戴桂蕊真正開始內燃水泵事業要從他1940年擔任中國煤氣車運營公司主任工程師說起。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的石油供應被切斷,許多汽車都因為缺油而停開,政府號召改燒煤氣,這就要求對汽車進行改造。這項任務最終就落在了年輕的戴桂蕊和同事婁既亭身上。他們把控制氣門的桃子軸取下來,換上一根能讓氣門全打開的桃子軸,然后在此基礎上改進桃子軸的形狀,改了三根,基本滿意,于是再在汽車上加一個煤氣發生爐,煤氣爐的燃料就好辦了,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最后他將改造好的汽車做一次長途實驗,從貴陽一直開到了重慶,到了重慶后,受到當地政府和市民對待英雄般的歡迎,一路不停的鞭炮聲和掌聲伴隨。交通部長還為這部車親自披戴上大紅花。
后來抗日戰爭勝利了,正當中年的戴桂蕊約上親朋好友,一邊品嘗長沙小吃一邊商量應該做點什么。這時,他已經創造了活塞環的一種新加工工藝,并且和弟弟、朋友在貴陽創辦了一個活塞環廠子。戴桂蕊所創造的工藝和原來國內的不同,兄弟倆將這種工藝命名為漲圈環。于是戴氏兩兄弟、工程師尋雪晉、周鶴樓、曾子衡五人組建了正圓活塞環制造廠。新中國成立的幾年后,正圓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迅速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內燃機配件加工企業……這些都是后話,新中國成立后,戴桂蕊的人生就步入了一個全新的里程。
全國解放后,國務院正式任命中共一大代表、著名哲學家李達任湖南大學校長,李達任命戴桂蕊為工學院院長。此時,戴桂蕊開始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他是農民的兒子,又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只有解決水力機械,才能真正幫助農民解決水的問題。而水力機械實際上是要解決排和灌的問題,戴桂蕊義無反顧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國農業的排灌機械創新中去。
1954年院系調整,戴桂蕊調任華中工學院內燃機教研組教授兼動力系主任、科研處處長,沒過多久,再次被調整到位于中國汽車城長春的吉林工業大學任動力系主任。
戴桂蕊把自己對水力機械的信念化作了三條路。第一條要立法。1962年4月16日,在全國政協三屆三次全會上,他聯合其他委員提交了105號提案《為建議考慮就全國調整期內,在農機部內設立農田排灌機械局專責主管全國排灌工具機械,排灌動力機械及自動排灌機械的科學研究及設計制造等業務,期以逐步建立適合國情的農田排灌機械體系,逐步地、踏實地提高我國農業抵抗水旱災害,保證農業豐收的物質力量案》;第二條要解決農用內燃機的“糧食”問題,汽油和柴油雖然好用,但是費用太高,而且會越來越高,要創造農民方便使用而且用得起的內燃機;第三條要把內燃機和抽水機統一起來進行簡化,并給這種基本只是一個圓筒的簡易抽水機械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內燃水泵。
戴桂蕊撰寫的有關內燃水泵的文章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1956年他奉命組建中國第一個內燃水泵研究小組,全力以赴進行試制與研究。他首先從理論上解決了內燃水泵的可能性,撰寫的關于內燃水泵理論的著作得以出版。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戴桂蕊帶領著團隊研發出了一個可以用煤氣作為動力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內燃水泵。
周恩來總理聽到了這個好消息,親自來到實驗室看望了全體工作人員。戴桂蕊教授的這項研究榮獲1958年全國最高科技發明獎,當時全國獲得此榮譽的只有兩項研究。
從1956年開始內燃水泵研究到1958年全國農展會獲特等獎,當時的蘇聯、羅馬尼亞、印度都相繼派代表團前來學習,人民日報也發表了《排灌機械大革命》的短評……
內燃水泵的研究只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并沒有形成最終的產品,但是研究不得不中途暫停:戴桂蕊被任命為農機部新成立的鎮江農業機械學院業務副院長。
1959年,時值三年自然災害,糧食產量嚴重下降,國民生活極端困難。毛澤東同志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并要求機械化問題四年以內小解決、七年以內中解決、十年以內大解決。全國各高校相關專業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鎮江農業機械學院(江蘇大學前身)正是為解決這一最急迫的民生問題而成立的,學校自建校起就擔負著服務中國農機發展、培養中國農機高級人才的辦學使命。
1961年,在全黨大抓農業的情況下,戴桂蕊為解決我國農業旱澇保收的問題,多次到南方做了排灌機械生產和使用情況的調查,并向國家科委和原農業機械部遞交研究報告,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試辦排灌機械專業,第二建立排灌機械研究所,第三在每省建立排灌機械專業工廠。這篇調研報告經過省委第一書記吳德轉送中央后,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聶榮臻批示,同意其建議。原農業機械部實施,1962年在吉林工業大學試辦排灌機械專業,建立排灌機械研究室。為了盡快成立,吉林工業大學還特地從無線電專業調整了一個班到研究室來。排灌機械研究室作為農業機械部的二類研究所,設有35個單獨編制,科研業務由農業機械部直接領導,行政關系則由吉林工業大學具體負責。
1962年,由于缺少汽油柴油,所有的排灌機械都動不起來,只能以煤為燃料來帶動。在當時的情形下,為了解決國家燃油緊缺問題,排灌機械研究室日夜奮斗,集中力量搞內燃水泵,解決動力燃燒的問題。雖然那時大慶已經發現了油田,但要想變成柴油來解決排灌問題還早,所以研究室就從大慶買燃油做實驗,從管子里燒熱,希望把油變成氣,可惜沒有什么成效。
農業機械部批文下發后,排灌機械專業和研究室可能南下的消息就傳開了,時任鎮江農業機械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的陳云閣求賢若渴,立刻親自帶隊到長春向戴桂蕊伸出了“橄欖枝”。通過努力,1963年,原農業機械部決定將吉林工業大學排灌機械專業及排灌機械研究室成建制轉入鎮江農機學院。
在鎮江農業機械學院排灌機械研究室,戴桂蕊主持了3個研究方向:一是內燃水泵的理論研究和結構設計;二是中低速內燃機的研究設計;三是動力水泵的研究。這三個研究方向都是針對當時農業機械發展的需求而提出的。
為了完成任務,他經常帶病工作,有時睡到半夜突然想到一個新結構,立即起床伏案畫草圖,并請保姆找來技術負責人,交代第二天要畫出正式工作圖交給工廠試制。由于當時物資緊張,買不到好的橡膠和牛皮,為了解決內燃水泵進氣閥門漏氣的問題,他還拿了自己的皮鞋充當原料。
長時間嘔心瀝血的科研工作讓戴桂蕊積勞成疾,他患有高血壓、支氣管炎等多種疾病,但是仍舊抱病工作,廢寢忘食,經常深夜研究設計方案。為保證科研工作的質量和進度,他還不辭辛苦,深入工廠和農村。他的遺著達39種之多。
在一個接著一個更激烈、更耗時的政治運動中,科研的工作停止了,教學的工作也停了,在書本中呆了幾十年的戴桂蕊教授最終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用滿腔熱血深愛的祖國和農民,離開了他用自己滿腦子智慧從事的科研事業。
戴桂蕊教授離開時僅僅59歲,正是可以大展宏圖的年齡。在他生前的最后日子里,周恩來總理還專門叮囑當時江蘇省的負責人:“江蘇有一位科學家叫戴桂蕊,他是有功的,你們要考慮他連任全國人大代表。”可是精神傳回來時,戴桂蕊已經抱憾駕鶴西去了。
戴桂蕊教授畢生致力于教育科研事業,后半生更是為了我國排灌機械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做出了重大貢獻。弦歌不斷,薪火相傳,他所創建的江蘇大學流體機械及工程學科和流體機械工程中心一直保持在國內的先進行列。
工作中,戴桂蕊教授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為我們高校工作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而他待人和氣、平易近人,十分關心青年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又是青年同志的良師益友。
永遠懷念這位可親可敬的“大先生”!(作者金樹德,為原江蘇工學院、江蘇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流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上一條:【戴桂蕊】我心中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