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稻跟傳統水稻不一樣,一穴播種1到2粒,既能省種還能高產,但是我們的水稻精量播種裝備沒有跟上,甚至在世界上還是空白。”15年前,在廣東召開的一次水稻種植現場會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這句話,讓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院李耀明教授記憶猶新。
水稻要高產,育苗是關鍵。歷時30多年的研發攻關,李耀明團隊研發的“整盤氣吸式水稻精量對穴育秧播種技術”成功實現了產業化,經鑒定總體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前不久,該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2024年農業機械裝備類主推技術。
全新技術路線:氣吸+針吸
中國是種植水稻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播種面積居世界第二,總產量居世界第一。
俗話說,苗好三成收,秧好一半功。我國水稻種植主要采取秧苗移栽的方式,隨著水稻集中育秧中心的加快發展,水稻精量育種播種技術裝備成為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的關鍵一步。
水稻種子經過浸種催芽后,胚芽開始萌動,露白就可以播種。種子越少,播種要求越高,精量播種一直是世界性難題。目前,我國育秧播種裝備以機械式排種為主,李耀明介紹,“這種裝備有明顯的缺點,比如播種精度低、均勻性差,機械運動也會造成損傷,傷種率高而且種子浪費嚴重。”
從一張穴盤播150克種子到只播25克種子,且單穴播種合格率高于92%,李耀明道出了其中的奧秘:主要靠核心部件--排種器的創新。
20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留校以后,李耀明拿到的第一個省部級課題就是關于水稻育秧播種裝置。他曾經也在機械式排種的路上一直繞圈,有一次與一位不從事農機的老教授交流,老教授談道:“從力學的角度來說,氣壓、液壓和機械式是相輔相成的。”
一句提醒讓李耀明醍醐灌頂,有沒有一種全新的技術路線,既有效保護種子又精準對穴?他帶領團隊不走尋常路,最終采取了與機械式完全不同的方式--氣吸式,保證種子受損率≤0.5%;在精度上,團隊則采用了吸針式,直徑1-1.2毫米的吸孔可以實現精量播種,“一針一穴、一針一粒,比如,江蘇的晚粳稻要求播種3-4粒,再生稻2-3粒,按照水稻品種的要求,只要更換吸種盤就可以實現。”團隊成員陳進教授介紹,經過測試,吸針式精量播種的合格率≥92%、空穴率≤1%。
讓種子“沸騰”起來
科學研究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在江蘇大學農機大院里一次次試驗中,數據總是不夠理想:整盤吸種率忽高忽低,有的時候能吸上來九成以上,有時候卻一半也吸不上來。有一次吸種率很低的時候,學生不耐煩地拿了根棍子重重敲了下放種子的種盤,吸種率一下提高到80%,再使勁敲下,竟然達到了90%。
李耀明沒有忽略這個奇怪的現象,他意識到種子在運動狀態的時候,被吸附的成功率可能更高,于是提出,“要讓種盤中的種子始終處在‘沸騰’狀態”。
種子在什么樣的振幅、頻率下,吸種率可以提高?負壓的大小是多少?吸針是平是凸,還是直接用不同孔型的吸孔好?科學問題一鉆就是十幾年,終于把原理問題弄通。光是振動問題上,團隊先后嘗試了機械式、電磁式、氣缸或者液壓缸低頻振動,不斷地完善方案,確保吸種率能達到99%左右。
在貴州、四川、江蘇等多地試驗結果表明,整盤氣吸式播種方式比同期機械式排種方式每畝可增產10%,每畝可節約種子0.495kg以上。
為什么要在數據上如此追求完美?李耀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水稻畝均產量600公斤來估算,產品獲得推廣面積為全國水稻種植面積(4.6億畝)的1/4即1.15億畝,水稻增產6900萬噸,按照水稻銷售價格為3元/kg,則水稻種植用戶增產收益為207億元,雜交水稻種子價格為60元/kg,則節約種子成本34.16億元,間接經濟和社會效益都十分顯著。
助力大面積單產提升
根在應用,魂在創新。整盤氣吸式精量對穴育秧播種技術已授權日本、英國、瑞士國際發明專利4件、中國發明專利15件、實用新型專利20件,發表SCI/EI論文21篇,編制企業標準2項。
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團隊也注重產業化應用和技術推廣示范,合作企業常州市風雷精密機械有限公司也結合工廠工藝,創新性提出了橫向進盤方式,結合雙工位高效播種、多工位灑水、自動加營養土、自動加種、自動疊盤實現整盤氣吸式播種過程自動化,每小時工作效率可達到2073盤。近3年,公司銷售產品1023臺,新增收入9219萬元,在全國水稻主產區江西、貴州、湖南、福建、云南、廣西、浙江、重慶等地進行示范推廣,累計應用面積超過519萬畝,種植戶增收10.9億元。
“目前我國推廣機械化插秧的難點都卡在育秧的環節,這種育秧生產線第一不傷根,第二精量播種、節省種子,是我們國家推廣水稻機械化插秧的一個關鍵環節。”2022年現場參觀生產線時,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仔細檢查了多個種盤,給出了高度評價。
農機農藝融合,推動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是江蘇大學以李耀明為代表的農機人的共同追求。李耀明也表示,水稻精量播種裝備依然任重道遠:水稻種子表面有小毛刺,吸取時會發生粘連或者掉落,水稻品種繁多,形狀各異、千粒重差別大,如何進一步提升裝備的播種精度和適應性,還將成為團隊下一步繼續攻關的重點。
文章來源:江蘇科技報 2024年6月7日
文章鏈接:http://www.jskjb.com:8081/xpaper/news/128448/140503/15424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