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華為原首席筆譯、國內著名技術翻譯寫作與管理專家,也是國內 MTI(英語筆譯)學科校企合作的首創人之一,他就是江蘇大學 87 屆外語師資班畢業生張建農。2020 年,為紀念恩師張志遠,張建農設立 100 萬元 " 遠見獎助學金 "。2023 年,他又成為江蘇大學 MTI 英語技術寫作課程主講教師,義務上課、分文不取。" 從聆聽到講述,從接收到傳遞,身份在轉換,但初心不變,時隔 36 年,我回到母校當老師,是想把對事業的熱愛和育人的初心傳遞給學生。" 張建農說。
△張建農和學生們在一起
獎助學金已累計資助 240 余名學生
2024 年 1 月 3 日,江蘇大學舉行 2023 年度 " 遠見獎助學金 " 頒發暨張建農碩導聘任儀式,80 名學生和 2 個團隊獲獎受助,張建農受聘為江蘇大學碩士生導師,參與 MTI 專業課程建設。
△張建農被聘為碩導
早在 2020 年 9 月,張建農便設立 " 遠見獎助學金 " 支持母校的教育事業,每年出資 20 萬元,連續五年,專門用于資助獎勵外國語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優秀學子。目前,已累計獎勵、資助 3 屆 240 余名學生。" 在張建農學長和學院老師的幫助下,我獲得了成長路上不斷前進的動力。" 來自寧夏的學生小劉連續三年獲得 " 遠見助學金 ",她以 4.01 的學分績點順利保研,并成為江蘇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她表示,要用實際行動表達感動與感謝,為國家和社會盡一份微薄的力量。
△張建農
" 獎助學金取名‘遠見’,一是為紀念恩師張志遠先生,二是‘見’和‘建’諧音,希望同學們重視知識和能力建設,有遠見、要遠建,實現自己的理想。" 張建農說。張志遠是江蘇大學英語師資班的核心創始人之一,當年她克服缺教材、缺師資的巨大困難,從國內外、校內外爭取到眾多優質資源,讓身為學生的張建農收獲良多,學有所成。
張建農回憶,恩師不僅在學業上傳道解惑,還關心同學們的生活,經常邀請他們去家里吃飯、看電視、拉家常。" 她對同學們的關心關愛,對生活的樂觀精神給我的成長增添了不少正能量。" 張建農說。
因張志遠于 2020 年 4 月突然去世,張建農意識到,想做的事要盡快做,獎助學金便應運而生。
翻譯工程師是技術與技能雙促進
張建農 1983 年考入原江蘇工學院拖拉機專業;1984 年轉英語師資班學習英美語言文學;1987 年畢業后到江南大學任教;2000 年加入華為公司,主要從事華為產品全球化、國際化、本地化業務,曾任主任工程師、首席筆譯、公司術語專家,2012 實驗室南研分部部長兼公司研發能力中心南研分部主任、翻譯中心南京分部經理等職務。
△張建農
" 從翻譯 1.0 到 5.0 的歷史演繹可以看出,翻譯本身與信息技術密不可分。" 談到自己的專業,張建農滔滔不絕,他表示,高校翻譯專業不僅要培養學生 " 成為語言專家 ",更要培養學生具備 " 成為行業領域專家 " 的意識和能力。他認為,一名優秀的翻譯工程師是技術與技能的雙促進、雙提升。
" 以大型全球化企業華為為例,談翻譯人才培養與發展 "" 外語專業學生職業發展路徑 "" 人工智能革命及翻譯技術發展對翻譯教學、翻譯人才培養的影響 "…… 作為國內 MTI 學科校企合作的首創人之一,張建農曾兼任多所高校翻譯本科、翻譯碩士校外導師,結合多年工作經歷和翻譯人才市場需求,為高校復合型翻譯人才培養、翻譯實驗室建設、翻譯技術課程設置等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經驗解讀。
從 2023 年秋學期開始,張建農利用豐富的行業經驗和深厚的技術底蘊,擔任江蘇大學 MTI 英語技術寫作課程主講。連續 10 周,他每周從無錫趕到鎮江,為外國語學院 2023 級 MTI 全日制學生授課,周末為非全日制學生授課。
英語筆譯要懂技術、懂原理
張建農加入后,在他的建議下,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創新 MTI 專業培養方案,將數學、機械原理等課程引入培養方案,將華為公司在英語技術寫作領域的先進經驗和實踐成果引入教學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實用的專業技能培訓。
△張建農
" 在張老師的帶領下,我第一次在課上接觸到大企業的翻譯案例和文本,真切地感受到專業和行業的發展。" 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 2301 班研究生湯云芹介紹,張建農結合自己在華為的翻譯工作經歷,通過大量豐富的案例講解了一名職業譯員應該具備的素養,為他們專業學習和職業規劃提供了專業的指導。
張建農笑稱:" 我對同學們要求不嚴苛,但是對他們的作業要求很嚴格。" 他通過市場化案例和學生分享國際科技技術寫作的相關原則、規范和技巧,號召學生要改變學習思想,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從過去的積累靜態知識,轉為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 產品技術說明要成為企業可用的作品 " 是他對學生作業的硬性要求。
" 英語翻譯要求信、達、雅,但是 MTI 要懂技術、懂產品又懂寫作。" 張建農相信,隨著中國高科技企業不斷國際化,MTI 專業學生會迎來職業的春天。他也認為,學英語的職業通道非常寬廣,可以當翻譯、教師、政府人員,也可以從事人力資源、市場營銷、質量服務等工作," 要勇于打開思想的天花板,迎接來自未來的挑戰 "。
文章來源:現代快報網 2024年1月6日
文章鏈接:https://app.myzaker.com/article/6597f8f91bc8e0a40d000017